黄达金融学笔记
黄达金融学笔记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货币职能
- 价值尺度:标价
- 价格指数与货币购买力成反比
- 交易媒介或流通手段: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 必须使用现实的货币
- 可以足值可以不足值
- 支付手段:钱货分离(应收账款)
- 贮藏手段:退出流通领域
- 因为价值稳定:比特币从货币职能来看不是货币,因为不具备稳定的价值
- (世界货币):金银等具有实际价值的货币才有
货币制度
币材是一国货币制度最核心的问题
货币单位的确定
本币、辅币
铸币税
无限法偿、有限法偿
铸币税和通货膨胀税
货币的铸造成本低于其面值产生的差额
通货膨胀税是通货膨胀发生后,民众的货币购买力缩水,相当于变相的税收
无限法偿和有限法偿
无限法偿(一元及以上):没有人不接受,不能拒绝
有限法偿(一元以下):可以拒绝
格雷欣法则
按照历史顺序:银 -> 金银 -> 金 -> 纸
格雷欣法则:由于存在政府价格和市场价格,当两种价格不等时,必然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第二章 国际货币体系与汇率制度
国际货币体系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货币制度叫做国际货币体系/制度
特里芬难题:信心与清偿力的矛盾。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虽然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但是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个悖论。
汇率制度
固定汇率制度
- 货币局制度:盯着某一种强势货币,建立固定汇率
- 联系汇率制度(香港):发行和货币局一样,流通领域汇率由市场供求决定
- 美元化:直接用美元作为流通货币
汇率分类
- 直接标价法(中国)和间接标价法(美国)
- 固定汇率(2005/7/21前)和浮动汇率
- 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
汇率的决定(重点)
金币本位制:铸币平价理论
汇率的最高点为黄金输出点:美国向英国输出黄金(铸币平价+运费)
汇率的最低点为黄金输入点:英国向美国输入黄金(铸币平价-运费)
金价比较稳定,汇率波动的情况下:假设运费为0.02美元 美国欠英国1英镑:美国人最大能接受的代价是(4.8666+0.02)美元=1英镑,汇率超过这个比值都用黄金交易算球,低于的话就在美国外汇市场换成英镑给她。 英国欠美国4.8665美元,英国人最大能接受的代价是1英镑+0.02美元=4.8665美元,汇率超过这个比值都用黄金交易,没超过英国老就在英国的外汇市场换成美元给美国人。 黄金输入输出点把汇率上下限锁定。
在这个区间不会由黄金的流动,双方国家更愿意采用外汇市场进行兑换,如果超出这个区间,他们就去黄金市场兑换。
国际借贷理论:汇率变动由外汇供求决定,受到国际商品进出口和国际资本流动引起的债权债务关系影响,也就是说由一套综合因素决定,如国内外国民收入、国内外价格水平、国内外利率水平、以及人们对未来汇率的预期值
短期内:收入↑ - 进口↑ - 本币贬值
购买力平价理论(适合解释中长期汇率):绝对购买力(点)、相对购买力(时期)
利率平价理论:$F = Se^{(r_f - r_d)(T-t)}$,$S$ 是即期汇率(直接标价法),$F$ 是远期汇率。
人民币国际化:现在国际货币体系对发展中国家不利
最优货币区与欧元
- 由于区内商品劳务以及要素往来比较多,所以在区内采用固定汇率,区外采用浮动汇率
- 欧元不是经济学家说的最优货币区,把经济放在了政治前面
第三章 信用、利息与信用形式
信用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转移。
商业信用
商业信用是企业在正常的经营活动和商品交易中由于延期付款或预付款项所形成的企业的信贷关系。
主要是发生在企业与企业之间
有严格的方向性,一般是上游企业向下游企业提供商业信用
商业票据
- 商业本票:债务人向债权人发出的支付承诺书
- 商业汇票:债权人向债务人发出的支付命令书,债务人承诺付款的手续叫做承兑
银行信用
银行或者类似银行业务的其他非银行的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提供给企业信用
- 以金融机构为媒介
- 借贷的对象是处于货币形态的资本
间接融资
资金盈余者先将金融剩余存入金融中介机构,后者将分散的金融剩余集中起来后在发放贷款。
银行扮演信用中介
直接融资
通过金融市场将资金盈余部门的剩余资金流入到资金短缺的部门。短缺部门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等金融工具筹集资金。
券商扮演信息中介
要大力发展直接融资
民间借贷
- 从需求供给分析
- 容易违约
- 规范发展
第四章 金融范畴的形成与发展
金融体系的构成要素(五个要素)
- 由货币制度所规范的货币流通
- 金融机构:区分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 金融市场
- 金融工具:信用关系的书面证明、债权债务的契约文书等,是金融机构中和金融市场上交易的对象
- 金融制度和调控机制
第五章 金融中介体系
西方国家金融中介体系
中国的金融中心体系
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中心,国有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中介机构体系格局。
- 政策性银行与开发性金融机构
1994年成立三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2015年重申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为政策性银行,国家开放银行定位为开放性金融机构
- 从一行三会(央行、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会)到一委一行两会(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央行、中国证监会和银保监会)
成立金融稳定与发展委员会原因: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是为了强化中国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防范职责,强化金融监管部门监管职责,确保金融安全与稳定发展。
(1)国际角度:从欧美国家经验来看,分业监管暴露出监管真空和监管失控问题,需要进行重大改革,如加强机构之间的统一和协调,监管重心从局部风险转移到系统性金融风险。
(2)国内角度:改革并完善适应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
可扭转金融监管体制稳==各自为政、各自为战==局面,消除各种监管纷争,形成高度一致的金融监管力量,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各项金融政策正确贯彻落实到位,遏制各种金融乱象,推动金融业不断走向规范、健康发展之道。具体说有四方面作用:
首先,为我国金融监管改革确立了基本方向,使我国金融监管体制得到进一步完善,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提供了根本保障。
其次,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起到金融监管短板的纠偏功能,能有效消除分业监管方式存在金融监管盲点及监管套利现象。
再次,金融稳定委员会实际上对现有金融监管资源进行一次合理、有效的整合,能弥补“一行三会”相互间信息资源分割、监管协调不足等缺陷,使金融监管机构协调性增强,监管权威性、震慑力更强,能有效消除金融监管真空,使社会各种非法金融乱象无处遁形。
最后,进一步明确金融功能定位及其作用,督促金融业把服务重点和方向放在实体经济身上,推动金融资源不断脱虚向实,为我国经济走出低俗奠定坚实的金融基础。
银保监会合并原因:第一,银行保险业务交叉严重,监管机构重合度高,合并监管有利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第二,两者监管对象相似,监管理念规则趋同(资本约束监管),合并乃顺应趋势。第三,规范间接融资渠道,发展直接融资。
合并影响:
第一,金融监管从机构向功能和行为方向发展,是为适应目前金融综合经营的形式,减少监管套利。
第二,打破了监管部门壁垒,对银行、保险中的所有机构、业务和产品,由一个监管机构实现穿透式监管,有助于提高监管的广度和深度,找到风险的源头,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控风险的措施,实现监管的全覆盖。
第三,对于银行来说,上收了部分微观审慎权限,未来金融监管标准将更加统一,监管执行力进一步提高。
第四,对于保险来说,监管机构合并,有助于规范保险机构经营,回归保险属性。
国际金融机构体系
第六章 存款货币银行(商业银行)
重点: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存款保险制度
- 存款货币银行发源地:意大利
- 1694年英格兰银行的成立标志着现代银行制度的建立
商业银行的作用
- 充当信用中介
- 充当支付中介
- 变社会各阶层的储蓄和收入为资本
- 创造信用流通工具
存款货币银行的类型与组织
西方商业银行的类型
- 按照经营模式
- 职能分工型银行:美国、日本
- 全能型商业银行:德国、奥地利、瑞士
- 按照经营模式
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
- 单元银行制度(单一银行制度):业务只由一个独立的银行机构经营而不设立分支机构的银行组织制度。(美国)
- 总分行制度、分支行制度:银行在大城市设立总行,在各地普遍设立分支行并形成庞大银行网络的制度。(中国)
- 代理行制度:银行相互间签有代理协议,委托对方银行代办指定业务的制度。
- 银行控股公司制度:一家控股公司持有一家或多家银行的股份,或者是控股公司下设多个子公司的组织形式。
- 在美国,还存在连锁银行制度:两家以上商业银行受控于同一个人或同一集团,但又不以股权公司形式出现的制度。
分业经营与混合经营
分业经营是指对金融中介机构业务范围进行某种程度“分业”管制。
混业经营是指金融中介机构实行综合经营的金融制度。比如,银行、证券和保险之间的综合经营。
1929-1933年,美国大萧条,和银行混业有关系
1933年,美国出台《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分业
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混业 -> 2008年危机
2010年,《多德-弗兰克法案》,核心条款“沃尔克规则”要求禁止银行机构使用自有资金投资盈利,促使商业银行回归传统信贷中介功能。:分业
《商业银行法》:我国是分业
论述题:分业现状、混业趋势、建立对应监管模式
金融创新的类型
- 避免风险(贷款风险)的创新,资产证券化,ABS、MBS、SPV
- 技术进步推动的创新:计算机技术
- 规避行政管理的创新:自动转账制度ATS、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NOW(20世纪60年代后期出现,出现高通胀,Q条例,美国对存款利率有要求,很低)
金融创新的影响
- 使得金融工具多样化、灵活化。
- 使金融机构传统的分工格局被突破,彼此业务全面交叉。
- 使一些国家在既成事实面前被迫放宽某些金融行政管制或取消、修改一些法令法规。
- 增加了各国货币政策的复杂性。
- 可以有效地转移和分散既有金融风险,本身又有可能带来新的风险,并通过创新交易的高杠杆性被放大、强化,而后借助相互之间联系紧密的信息网络得以广泛扩散。
不良债权
不良债权是指银行顾客无力按期、按量归还本息的贷款
贷款风险分类管理
- 正常
- 关注:有能力偿还,但存在可能影响其清偿力的不利因素
- 次级:借款人还款能力有明显问题,依靠其正常经营收入已无法保证按时足额偿还本息
- 可疑: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本息,即使执行抵押、担保也肯定会有损失
- 损失: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和一切必要的法律手段后,贷款仍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
存款保险制度
由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根据其吸收的存款数额,按规定的保费率向存款保险机构投保,当存款机构破产而无法满足存款人的提款要求时,由存款保险机构承担支付法定保证金的责任。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于20世纪30年代在大危机后建立了第一个正式的全国性存款保险制度。随后,许多国家也相继效仿。
利:(1)有利于保护众多的小储户、小投资者的利益。(2)降低挤兑和金融机构连锁倒闭的可能性。
弊:(1)诱导存款人。由于存款保险制度的存在,会使存款人过份依赖存款保险机构,而不关心银行的经营状况,诱导存款人对银行机构的风险掉以轻心,从而鼓励存款人将款项存入那些许诺给最高利息的金融机构,而对这些机构的管理水平和资金实力是否弱于它们的竞争对手并不十分关心。(2)鼓励银行铤而走险。存款保险制度刺激银行承受更多的风险,鼓励银行的冒险行为。银行自身的制定经营管理政策时,也倾向于将存款保险制度视为一个依赖因素,使银行敢于弥补较高的存款成本而在业务活动中冒更大的风险。因为它们知道,一旦遇到麻烦,存款保险机构会挽救它们。(3)延缓金融风险暴露的作用,容易被权力者利用,导致风险不断累积,由此加大了解决问题将要付出的代价。
2015年5月1号,我国正式实施存款保险制度。 2019年,中国人民银行出资设立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将弱化银行体系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体系背后的国家隐性担保,促进中小银行的发展,并在制度上允许银行倒闭,改善银行市场结构。最多赔偿50w。
第七章 中央银行
央行建立的必要性
- 银行券统一发行的需要
- 建立全国统一的清算机构的需要
- 为商业银行提供最后流动性支持的需要
- 代表政府意志对金融业实施监管、协调
1694年英格兰银行
中央银行的类型
一元式:只有一个央行
二元式:建立中央和地方两级相对独立的中央银行机构
复合中央银行制度(还做存贷款)
跨国中央银行制度(欧洲中央银行)
准中央银行(香港)
中央银行的职能
性质:管理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和特殊的金融机构
特征:不以盈利为目的;不经营普通银行业务;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中央银行具有相对独立性
我国货币政策目标: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物价稳定、汇率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职能
- 发行的银行:发行货币
- 银行的银行:集中存款准备金、最后贷款人、组织全国的清算
- 国家的银行:国家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代表国家贯彻执行财政金融政策,代理国库收支以及为国家提供各种金融服务。
- 代理国库
- 代理国家债券的发行
- 对国家财政给予信贷支持
- 保管外汇和黄金储备,进行外汇、黄金的买卖和管理
- 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制定并监督执行有关金融管理法规
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重点)
负债主要是指基础货币 = 通货 + 准备金
央行外汇和公开市场等操作都会导致资产负债同时增加和减少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
是指货币政策的决策和运作方面,中央银行由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自主程度
中央银行保持独立性的原因:
中央银行与政府所处地位、行为目标不尽相同
作为特殊的行政管理机构,中央银行运作需要具备必要的专业理论素养和较为长期的专业经验积累
中央银行对政府的独立性是相对的:
- 中央银行应当服从于经济社会大系统的运转,服从于国家的根本利益
- 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需要其他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的协调与配合
- 中央银行在履行自己的职责时,需要政府其他部门的协作与配合
中国的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依法独立执行货币政策,履行职责,开展业务,不受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中国人民银行就年度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重要事项作出的决定,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
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不允许财政赤字货币化)
财政赤字货币化
政府发债 -> 央行购入(中国不能买) -> 增发货币、通货膨胀
第八章 金融市场
这部分其实讲了货币市场和金融衍生品市场
金融市场及金融资产
资金供求双方借助金融工具进行各种资金交易活动的场所
两个重要功能:
- 帮助资金和资源进行重新分配
- 在资金重新分配过程中,帮助分散和转移风险
金融资产的特征:
- 货币性:可以作为货币或者转换成货币
- 流动性
- 偿还期限:在进行最终支付前的市场长度
- 风险性: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价格下跌的风险)
- 收益性:
- 名义收益率:票面收益 / 票面面值
- 现时收益率:票面收益 / 市场价格
- 实际收益率:(现时收益 + 资本损益(年金))/ 市场价格
1 | 5/(1.08 + 1.08**2 + 1.08**3 + 1.08**4 + 1.08**5 + 1.08**6 + 1.08**7 + 1.08**8 + 1.08**9) |
当期收益率:债券年利息 / 市场价格,其实就是现时收益率
到期收益率:使某项投资或金融工具未来所有收益的现值等于当前价格的利率
金融市场的功能
- 帮助实现资金在资金盈余部门和资金短缺部门之间的调剂,实现资源配置。
- 实现风险分散和风险转移。
- 确定价格。
- 发挥提供流动性的功能。
- 降低交易的搜寻成本和信息成本。
金融市场的类型
货币市场
- 票据市场与贴现市场:商业票据、银行票据、中央银行票据
- 国库券市场
- 可转让大额订单市场
- 回购市场
- 银行间拆借市场
贴现:资金需求方与商业银行之间
转贴现:商业银行之间
再贴现: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票据
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务凭证,其目的是调节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
贴现率是假设以平价发行的收益率,实际收益率则是以实际价格计算
逆回购会释放流动性
银行拆借市场主要是用于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以联邦基金利率计算
衍生工具市场
- 远期 / 期货
$$
F = Se^{r(T - t)}
$$
远期合约: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时间,按照某一价格交易一定数量的标的物。
远期利率的合约金是结算时银行支付给企业超出或低于约定利率所产生的额外利息部分,以未来利率计算折现得到的本金增加或减少。
- 期权
对于欧式看涨期权:
$$
c_t = S_tN(d_1) - Xe^{-r(T - t)}N(d_2)
$$
对于欧式看跌期权:
- 互换
投资基金
投资基金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制度
契约型基金是根据一定的信托契约原理组建的代理投资制度。委托者、受托者和受益者三方订立契约,由经理机构(委托者)经营信托资产;银行或信托公司(受托者)保管信托资产;投资人(受益人)享有投资收益。——私募基金一种
公司型基金是按照股份公司方式运营的。投资者购买公司股票成为公司股东。公司型基金涉及四个当事人:投资公司,是公司型基金的主体;管理公司,为投资公司经营资产;保管公司,为投资公司保管资产,一般由银行或信托公司担任;承销公司,负责推销和回购公司股票。
开放式基金和封闭式基金
对冲基金
货币市场基金:投资于货币市场金融产品的基金,如商业票据、银行承兑汇票、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及其他短期类票据的买卖
中国外汇市场
- 客户与外汇指定银行之间的零售市场,又称银行结售汇市场
- 银行之间买卖外汇的同业市场,又称银行间外汇市场
欧洲货币市场
欧洲美元 —— 存在美国领土之外的美元
欧洲货币市场是一个完全自由的国际金融市场。其特点有:
- 经营自由,一般不受所在国管制;
- 资金来自世界各地,各种主要可兑换货币都有交易,而且规模庞大,能满足各种筹资需要;
- 存款利率相对高,贷款利率相对低,利差经常在0.5%左右,对存款方和贷款方都有吸引力;
- 借款条件灵活,不限贷款用途,手续简便。
第九章 资本市场
股票市场
英国最先成立
我国股票不能折价发行
风险投资投资过程
- 交易发起:风险资本金获知潜在的投资机会
- 筛选投资机会
- 评价:对选定项目的潜在风险与收益进行评估
- 交易设计:确定投资的数量、形式和价格等
- 投资后管理
初级市场与二级市场
前者是发行的市场,后者是交易的市场
第十章 金融体系结构
金融体系与金融功能
金融市场是直接融资领域,金融中介是间接融资领域
金融系统功能
- 在时间和空间上转移资源
- 提供分散、转移和管理风险的途径
- 提供清算和结算的途径,以完结产品、服务和各种资产的交易
- 提供了集中资本和股份分割的机制
- 提供价格信息
- 提供解决“激励”问题的方法
金融体系的两种结构
美国的金融体系,资本市场非常发达;在欧洲很多国家,例如德国和法国,则是大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的金融体系,静态观察,银行占绝对优势;动态观察,资本市场发展迅速。
由于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金融中介降低信息成本的作用急剧下降
- 由于信息技术的影响,资本市场的功能得到极大的强化
- 降低了以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中介机构市场准入的门槛
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
特征:
- 成本较低
- 效率较高
- 服务面广
- 风险较大
- 管理较难
第十一章 金融基础设施
狭义:以中央银行为主体的支付清算体系
广义:还包括确保金融市场有效运行的法律程序、会计与审计体系、信用评级、监管框架以及相应的金融标准与交易规则等
清算方式
- 全额实时计算
- 净额批量结算
- 大额资金转账系统
- 小额定时结算系统(零售支付系统)
第十二章 货币政策与货币均衡
全是重点,开始都是重点
利率及其种类
基准利率(比如联邦基金利率)与无风险利率:利率 = 机会成本补偿水平 + 风险溢价水平
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
- 实际利率:物价水平不变,货币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率水平
- 名义利率:包括补偿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风险的利率
- $1 + r = {1 + i \over 1 + \pi^e}$ => $i = r + \pi^e$ 短期,长期实际利率相对固定,名义利率 $i$ 与通胀率 $\pi^e$ 一一对应(费雪效应,古典学派)
市场利率、官方利率、行业利率
年率、月率、日率
利率的决定
- 马克思的利率决定论
马克思认为,利息是贷出资本的资本家从借入资本的资本家那里分割出来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率的变化范围一般在零与平均利润率之间。在平均利润率与零之间,利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利润率;二是总利润在贷款人和借款人之间进行分配的比例。
- 古典学派利率决定论(实际利率理论)
由投资 $I$ 和储蓄 $S$ (收入剔除消费的部分)共同决定
- 凯恩斯利率决定论
认为短期利率由货币供应量和对货币的需求量所决定
但是凯恩斯认为货币供给由央行决定,但其实是有问题的
$$
{M \over P} = L(i, Y)
$$
- 可贷资金论(综合理论)
不是一般均衡,因为无法保证产品市场均衡。
- IS-LM(新古典综合理论)
IS曲线($I = S$):
$$
S = Y - C(Y) = -\alpha + (1-\beta)Y
$$
$$
I = e - dr
$$
$$
Y = {\alpha + e - dr \over 1 - \beta}
$$
LM曲线
$$
{M \over P} = L(r, Y) = kY -hr
$$
$$
Y = {M/P + hr \over k}
$$
影响利率的风险因素
- 通货膨胀风险
- 违约风险
- 流动性风险
- 偿还期限风险
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才是改革的核心方式,贷款基准利率
MLF:中期借贷便利
利率的作用
- 储蓄的利率弹性:替代效应(更少消费)和收入效应(收入多了更多消费)
- 利率发挥作用的环境与条件:利率提供有利的价格信息
第十三章 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费雪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
- 费雪方程式:$MV = PY \Rightarrow M = {PY \over V}$,强调交易媒介
- 剑桥学派:$M_d = kPY$,$k$ 为以货币形态保有财富占名义总收入的比例,强调货币是一种资产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分析
-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研究资产时只考虑了货币与债券
- $M = L_1(Y) + L_2(r)$,前者是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后者是投机动机
- 流动性陷阱:货币需求变成水平线,利率很低时,货币需求无穷大,货币政策失效
- 后凯恩斯学派对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 鲍莫尔-托宾模型:$L = {Y \over 2N} = \sqrt{YF \over 2r}$,认为交易动机也和利率相关
- 预防性货币需求的发展:$M = \left( 2S^2z \over r \right)^{1 \over 3}$
-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研究资产时只考虑了货币与债券
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广义货币,包括股票等)
${M_d \over P} = f\left( y, w, r_n, r_b, r_c, {1\over P } \times {dP \over dt}, u \right)$
- 恒久性收入 $y$,(主要因素,稳定因素)
- 非人力财富占个人总财富比率 $w$
- 机会成本变量
- 代表多种因素的综合变数 $u$
恒久收入的稳定性决定了货币需求的稳定性
总结
- 观察的货币口径逐步由窄到宽
- 视角出发点从宏观总量到微观行为主体的动机
- 货币职能不断拓宽
- 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向着广泛而深入的方向发展
第十四章 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
货币供给的决定
存款的创造
最终创造:$100 / 0.02 = 500w$
货币创造乘数
- 不考虑定期存款、超额准备金、现金漏出的情形
活期存款乘数为:
$$
K = {\Delta D \over \Delta R} = {1 \over r_d}
$$
货币乘数为:
$$
m = {\Delta D \over \Delta R} = {1 \over r_d}
$$
- 考虑定期存款
活期存款乘数为:
$$
K = {\Delta D \over \Delta R} = {1 \over r_d + t \times r_t}
$$
货币乘数为:
$$
m = {\Delta D + \Delta T \over \Delta R} = {1 + t \over r_d + t \times r_t}
$$
- 考虑所有
活期存款乘数为:
$$
K = {\Delta D \over \Delta R} = {1 \over r_d + r_e + r_c + t \times r_t}
$$
货币乘数为:
$$
m = {\Delta D + \Delta T + \Delta C \over \Delta C + \Delta R} = {1 + t + r_c \over r_d + r_e + r_c + t \times r_t}
$$
- 中央银行角度
$$
M = m \times B
$$
$B$:基础货币 高能货币
铸币税
货币铸造成本低于其面值而产生的差额。
货币乘数与大萧条
弗里德曼观点
- 通货-存款比上升
- 超额准备金率增加
第十五章 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及其口径
按照流动性划分
符号 | 定义 |
---|---|
$M_0$ | 流通中的现金 |
$M_1$ | $M_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类存款 |
$M_2$ | $M_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外币存款+信托类存款+证券客户保证金+住房公积金中心存款+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 |
$M_3$ | $M_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存单等 |
准货币:$M_2 - M_1$
剪刀差:${\Delta M_1 \over M_1} - {\Delta M_2 \over M_2}$
大也不一定是好事,因为企业存款增加可能是对经济悲观。
经济主体行为与货币供给
- 货币当局:影响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
- 居民持币行为:通货-存款比
- 企业行为:存款需求
- 存款货币银行行为:超额准备金率和想中央银行借款的规模
影响通货-存款比的主要因素:
- 财富效应:存款增加比通货快,导致通货存款比下降
- 预期报酬率变动效应:储蓄利率增加、其他资产收益增加
- 金融危机:大量取款
- 非法经济活动逃避法律监督,倾向于现金交易
外生变量还是内生变量
- “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含义是:货币供给并不是由经济因素,如收入、储蓄、投资、消费等因素所决定的,而是由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决定的。
- “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含义是:货币供给的变动,货币当局的操作起不了决定性的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体系中实际变量以及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等因素。
对货币政策有效性有影响。
“超额”货币及其反映的规律
$$
\frac{\Delta M}{M} + \frac{\Delta V}{V} = \frac{\Delta P}{P} + \frac{\Delta Y}{Y}
$$
我国以M2衡量的货币增长速度经常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与通货膨胀率之和:
- 价格指数和产出水平被低估
- 经济商品化的程度偏低
- 普遍规律,即其他国家也遇到过发展过程中有货币超额现象
- 货币流动速度减缓
第十六章 货币均衡与总供求
本质上是 AD-AS 模型
第十七章 开放经济的均衡
国际收支平衡表编制原则
贷方 - 借方 > 0:顺差
贷方 - 借方 < 0:逆差
贷方记录的是资金的来源,如货物、劳务的出口(向国外提供实际资产)和资产流入(本国对外金融资产的减少或本国对外负债的增加)
借方记录的是资金的使用,如货物、劳务的进口(从国外取得实际资产)和资本流出(本国对外金融资产的增加或本国对外负债的减少)。
官方储备增加记在借方,是因为反映了个体将外汇转换为本币的资金运用行为;记在贷方则表示官方储备的减少,反映了个体或央行将外汇储备作为资金来源进行购买或者公开操作。
国际收支项目
初次收入:国外打工获得的收入和投资收益(不算入资本利得)
二次收入:经常转移,不以获取收入或者支出为目的的单方面交易行为(但不包括资本性质的无偿转移)
国际收支的调节
国际收支平衡表上的各个项目,可区分为自主性交易和调节性交易。自主性交易由生产经营、单方面支付和投资的需要所引起的交易;调节性交易是因为国际收支其他项目出现差额需要弥补,才相应发生的交易。判断一国国际收支是否平衡,主要是看其自主性交易是否平衡。如果必须依靠调节性交易平衡自主性交易的差额,则为国际收支失衡。
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 受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如前期需要进口大量技术等;
- 受经济结构制约;
- 受物价和币值的影响;
- 受汇率变化的影响;
- 受利率变化的影响——资金流动的角度;
- 受经济周期变化的影响——分繁荣和萧条。
国际收支调节的方式
- 财政政策
- 汇率政策
- 利率政策
- 利用政府信贷和国际金融机构的贷款
- 实行外汇管理
- 加强国际经济合作
国际储备
包括外汇储备
国际储备是一国或地区官方拥有的、可以随时使用的并为世界各国所普遍接受的资产。主要作用是应付国际收支失衡、维持汇率稳定。
国际储备资产的构成:
- 货币当局持有的黄金(黄金储备)
- 在IMF的储备头寸,即普通提款权
- 特别提款权
- 外汇储备
外汇储备:
- 外汇储备不是越多越好,会增加对市场均衡的压力,等价于持有外币金融债权,会因为外汇贬值而蒙受巨额损失
- 保持适度的外汇储备水平应考虑的因素:适度的外汇储备水平,取决于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对外开放的程度、以及国家影响国际收支的有效程度等因素
管理原则:
- 考虑资金安全
- 保持流动性,灵活变现
- 投资于稳定成长的证券,获取收益
外债是指一切本国居民对非居民承担的、契约性的、以外国货币或者本国货币为核算单位的、有偿还义务的负债。
对外借款、发行外币债券是典型的外债。
马歇尔-勒纳条件与J曲线
马歇尔一勒纳条件的结论是,当进口需求的价格弹性和出口需求的价格弹性之和大于1时,本币贬值可改善国际收支(原逆差)。
第十八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是商品和劳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续明显上涨的现象。
CPI($\frac{\sum P_1 Q_0}{P_0 Q_0}$)、批发物价指数、GDP平减指数($\frac{\sum P_1 Q_1}{P_0 Q_1}$)
通货膨胀的原因
- 需求拉上说
- 成本推动说:工资推进型、利润推进型
- 供求混合推动说
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
强制储蓄效应
- 通货膨胀时,如果公众名义收入不变,实际收入就要降低,从而公众方面的实际诮费与实际投资可能减少(如果公众还只关注名义消费与名义投资,并且不愿意随着通货膨胀做出改变),这样从全社会讲,公众方面相当于被动地进行了某种储蓄。
- 在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时,通货膨胀的这种“强制储蓄效应”(如果政府发动通货膨胀且存在这种效应)相当于政府的挤出效应,政府的消费与投资替代(挤掉)了公众的消费与投资。或者说,==公众降低消费及投资引起的储蓄,被政府用于消费及投资了。==
收入分配效应
资产结构调整效应:财富分配效应
比价的变动与不同经济集团利益的调整
恶性通货膨胀与经济社会危机
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
促进论、促退论和中性论
借助菲利普斯曲线理解
指数化和围绕指数化问题的讨论
- 收入指数化,随着物价变动
- 包括工资、政府债券和其他货币性收入
指数化措施主要有三个功效:
一是能借此剥夺政府从通货膨胀中所获得的收益,杜绝其制造通货膨胀的动机;
二是可以借此抵消或缓解物价波动对个人收入水平的影响,克服由通货膨胀造成的分配不公;
三是借此还可以稳定通货膨胀环境下的微观主体行为,避免出现抢购商品、储物保值等加剧通货膨胀的行为。
否定指数化方案的意见
(1)全面实行收入指数化会提出很高的技术性要求,因此任何政府都难以实施包罗万象的指数化政策;
(2)收入指数化会造成工资一物价的螺旋上升,进一步加剧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的经济社会效应
通货紧缩对投资的影响:不利于投资。
通货紧缩对消费的影响:价格效应(缩减消费)、收入效应(缩减支出)
通货紧缩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与通货膨张刚好相反。
通货紧缩对工资的影响:工资会下降,但一般具有刚性。
通货紧缩与经济成长:一般来说,物价疲软与经济成长乏力结合在一起。
第十九章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及其目标
狭义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为实现给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所采取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属于需求管理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最终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与财政政策都属于需求管理政策。
==我国多重目标:==
- 保持币值稳定
- 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我国“双支柱”调控框架:
- 健全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
- “双支柱”调控框架旨在通过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的相互配合,兼顾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的双重目标
相机抉择和规则
凯恩斯学派——“相机抉择”:反周期货币政策,经济趋热,相应紧缩;经济趋冷,相应扩张。(时间不一致性,为了短期牺牲长期)
货币主义主张货币政策应该遵循固定的货币增长率的规则。对于这种主张,概括为“单一规则”,以区别于“相机抉择”。
- 单一规则(货币学派,弗里德曼)
- 通货膨胀目标制:把通胀作为首要或唯一目标
- 泰勒规则 $r = \pi + r^* + \alpha \left(\pi - \pi^* \right) + \beta y$
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公众依据预期,采取相应行动,会使政策不能实现预定的目标。这就是政策无效命题。
货币政策工具
- 一般性政策工具
- 公开市场业务
- 再贴现政策
- 法定准备金率
-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 直接信用控制
- 间接信用控制
补充工具:
- 常备借贷便利 SLF
- 中期借贷便利 MLF
- 定向中期借贷便利 LMLF
- 社会融资规模(考虑 M2)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中介指标
- 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利率
- 托宾的Q理论,M↑ - PE↑ - 重置投资 I↑ - E↑ - Y↑
- 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M - Y
- 信贷传导机制理论,信贷减少,投资,Y
- 财富传导机制,M - P_E - W - C - E - Y
- 开放经济下的货币传导机制,M - 贬值 - NX - E - Y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中介指标应具有:
可控性
可测性
相关性
抗干扰性
与经济体制、金融体制有较好的适应性。
中介指标一般有利率、货币供应量、超额准备金和基础货币等。
利率指标优点:(1)可控性强(2)可测性强(3)能够通过利率影响投资和消费支出,从而调节总供求。
利率指标缺点:利率作为内生变量或政策变量很难区分。
利率走廊:
货币供应量与利率对比选择:
- 只能二选一
- 货币供应量为数量型指标,利率为价格型指标
- 未来趋势:利率市场化改革
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因素
货币政策的时滞(内部时滞(认识时滞,行动时滞),外部时滞(操作时滞,市场时滞),后者更长)
货币流通速度
微观主体预期的抵消作用
透明度和取信于公众问题
其他经济政治因素
“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
“不紧不松”的中性态势
在不同的宏观经济形势下,政策的实际情况有差异
第二十章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
与 IS - LM 模型相关
财政赤字和基础货币
- 增加税收:降低新投资的积极性和对贷款的需求
- 增发政府债券:不增加货币供给
- 变动基础货币:增加货币
财政赤字货币化:政府赤字 - 发债 - 央行购买 - 通货膨胀
国际通常采用的国债发行警戒线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组合
IS-LM 分析短期,AD-AS分析长期(长期总产出由总供给决定)
IS-LM分析中国经济的适用性:
- 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较小
- 利率对于投资支出难以产生有效的调节作用
热点课模板:背景 - 对策 - 对策效果
财政政策:税收、转移支付这两个是通过影响可支配收入影响产出,政府购买直接影响产出
第二十一章 开放经济下的政策搭配与协调
汇率的作用
- 汇率与进出口
贬值增加净出口,升值减少净出口。 - 汇率与物价
贬值,进口物价上升。 - 汇率与资本流出入
贬值,短期资本外流 - 汇率与产出和就业
相关关系是间接的,不能简单做判断
汇率风险
进出口贸易风险
外汇储备风险
外债风险
大宗商品风险
汇率政策
- 米德冲突
米德认为,在==固定汇率制==下,政府无法运用汇率政策手段调控国内外需求,只能运用影响国内总需求的政策手段来平衡内外收支,宏观调控难以内外均衡兼顾,产生内外均衡的冲突。
米德冲突:政府在追求内部(外部)均衡时对总需求的调控措施使外部(内部)均衡状况恶化,距离目标更远。
蒙代尔政策搭配理论
- 克鲁格曼三角形
开放条件下的货币政策的国际传导
“美德两难”与东亚美元本位
又叫“高储蓄两难” - 双循环
若让本币升值,升值会导致经济增长减速。
若让本币不升值,可能面临外部贸易制裁,恶化对外经济环
境。
IS-LM-BP 模型
浮动汇率下,汇率的上升导致净出口减少,IS曲线回来
第二十二章 利率的风险结构与期限结构
货币的时间价值
现在的一块钱比未来的一块钱更有价值
利率的风险结构
为什么国债利率更低?
- 违约因素(用 P 与 r 反向变动分析)
- 流动性因素
- 税收因素(美国地方债免税)
利率的期限结构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期限不同的证券之间存在利率差异。
到期收益率:
- 单利:到期收益率 = (票面利息(加减)本金损益)/ 市场价格
- 复利:内部收益率
利率期限结构理论:
- (纯)预期理论:对远期利率的行为有共同假设:都同意预期未来短期利率或远期利率的变化方向决定收益率曲线的形状;假定当前长期债券中的远期利率与市场对未来短期利率的预期有紧密联系。(对长短期不在乎)
- 流动性理论:投资者介意风险,要求获得流动性风险补偿。
- 市场分割理论:将不同到期期限的债券市场看作完全独立和相互分割的。到期期限不同的每种债券的利率取决于该债券的供给与需求。
第二十三章 资产组合与资产定价
看公司理财和投资学
金融市场风险类型
- 市场风险
- 信用风险
- 流动性风险:市场流动性不足;金融交易者流动性不足(银行挤兑)
- 操作风险
- 法律风险
- 政策风险
- 道德风险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逆向选择: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在交易中总是趋向于做出尽可能地有利于自己而不利于别人的选择。
区别:逆向选择发生在交易之前,信息占优势的一方隐藏了信息;道德风险发生在交易之后,一方改变了自己的行为。
相关知识点
马科维茨的“均值-方差理论”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R_\sigma = r_f + \beta (R_m - r_f)$
期权定价模型:投资学内容
第二十四章 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
属于公司理财内容
融资方式
- 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区别在于金融中介的角色(信息中介还是信用中介?)
- 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留存收益投资是最常见的内源融资方式,外源包括直接和间接
- 权益融资和债务融资
融资成本
- 加权平均成本
- 破产成本:直接和间接
- 直接:公司破产清算所发生的各种费用
- 间接:企业在面临财务危机时因经营过程受到影响所造成的损失
- 代理成本:因企业的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代理问题所产生的成本
核心的资本结构理论
- 无税的MM定理:公司的资本结构不影响公司价值
- 有税的MM定理:由于债务融资有税盾,负债比重越大,公司价值越大
- 权衡理论:权衡抵税和破产风险
- 啄序理论:优序融资理论:内部融资 - 负债融资 - 权益融资
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旨在营造一个讲求信用、高度透明和问责明确的环境,从而使公司能够获得长期投资、金融稳定和商业诚信,进而支持更强劲的公司增值和更具包容性的社会。
- 外部控制模式:“英美模式”或“用脚投票”控制模式,所有权分散,股东不能有效参与内部治理,主要依靠外部因素对管理层实行控制
- 内部控制投票:“德日模式”或“用手投票”控制模式,所有权较为集中,银行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及特别强调内部控制等
- 家族控制模式
- 转型治理模式:实行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的企业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形成的特殊治理安排。最大问题:内部人控制,国企->私企
第二十五章 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
重要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资产业务
- 负债业务
负债业务:形成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业务。
全部资金来源包括自有资金和吸收外来资金两部分。
自有资金(统称权益资本)包括:成立时发行股票所筹集的股份资本,公积金和未分配的利润。
外来资金的形成渠道主要是:吸收存款、从中央银行借款、银行从业拆借、从国际货币市场借款、结算过程中的短期资金占用、发行金融债券、发行永续债。
资产业务
贴现
贷款
证券投资
租赁业务
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
中间业务也称无风险业务:银行并不需要运用自己的资金而代理客户承办支付和其他委托事项,并据以收取手续费的业务。最常见的是传统的汇兑、代收、代客买卖等业务。
表外业务:凡未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内且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的业务。广义的表外业务既包括传统的中间业务,又包括金融创新中产生的一些有风险的业务,如互换、期权、期货、远期利率协议、票据发行便利、贷款承诺、备用信用证等业务。
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与管理
经营原则:
- 盈利性
- 流动性
- 安全性
三原则既有统一的一面,又有矛盾的一面。安全性与流动性是相关的,它们与盈利性往往有矛盾
资产管理与负债管理:
- 资产管理
该理论的三个发展阶段:
- 商业贷款理论(真实票据论):贷款短期和商业性
- 可转换性理论:资金一部分投资于具备转让条件的证券上
- 预期收入理论:贷款取决于未来收入
- 负债管理
-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
利率风险管理:
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利率变动对银行净利润的影响
持续期缺口管理(久期缺口):利率变动对银行权益的影响
部分符号说明:
$$
D_{gap} = D_A - D_L \times \frac{P_L}{P_A}
$$
市场变化值为:
$$
\Delta P_E = (-\Delta r) \times \frac{1}{1+r}P_A D_{gap}
$$
在险价值 —— VaR 技术
VaR 即在险价值:一种用标准统计技术估计金融风险的方法。它是一种可以在正常的市场环境下,给定一定的时间区间和置信度水平,预计某种资产或资产组合最大损失的方法。
适用范围:适用于复杂的投资组合,用来说明投资的杠杆作用和分散的效果。
特点:可用表述潜在风险的数值简单明了的指示风险大小;计算VAR值的过程表明风险来源,指明了管理风险的着手点,可以辅助决策。
局限性:VAR表明的是一定置信度内的最大损失,但并不能绝对排除发生高过这个损失的可能性;只是一个工具,不能代替好的管理经验和判断,不具备决策的品格。
第二十六章 货币经济与实体经济
本质上在研究货币到底是中性还是非中性的
- 货币中性:货币数量的变动仅导致名义变量的变动,不会导致实际变量的变动。
- 货币非中性:货币数量的变动导致实际变量的变动。
长短期分析方法:短期货币是非中性的(IS-LM),长期货币是中性的(AD-AS)
长期达到均衡时,货币政策才是无效的。
第二十七章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金融发展的含义
衡量金融发展结构指标
金融内部结构指标
主要金融资产占全部金融资产的比重。
金融机构发行的金融工具与非金融机构发行的金融工具的比率。
金融机构在非金融机构发行的主要金融工具中持有的比重。
主要金融机构相对规模。
各类金融机构的资产之和与占全部金融机构总资产的单独比率。
非金融部门的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之比。
国内金融机构和外国贷款人在各类债券和股票中的相对规模。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指标
- 金融相关率:某时期一国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该国经济活动总量(GDP)的比值。
- 货币化率:一国通过货币进行交换的商品与服务的值占国民生产总值之比。
货币化路径的“倒 U ”假说:
在金融深化的过程中,货币化率(一国通过货币进行交换的商品和服务的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一开始呈现上升趋势,之后逐渐回落(货币化经济让位于“金融化”经济)。
金融压抑与经济增长
- 金融压抑
发展中国家存在的市场机制作用没有充分发挥、金融资产单调、金融形式单一、过多的金融监管和金融效率低下等现象。
- 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金融压抑现象
- 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工具形式单一,规模有限。
- 存在着明显的“二元结构”:一是以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为中心的由现代大银行为代表的现代部门;二是以落后的农村为中心的由钱庄、当铺为代表的传统部门。
- 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机构单一,商业银行在金融活动中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金融机构的专业化程度低,金融效率低。
- 发展中国家的直接融资市场极其落后,并且主要是作为政府融资的工具而存在;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靠自我积累和银行贷款。
- 由于发展中国家实行严格的管制,致使金融资产价格严重扭曲,无法反映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具体表现是压低实际利率,高估本国货币的币值。(利率市场化不完全,本币币值更高才有利于进口)
- 金融压抑的政策原因
- 人为压低实际利率
- 采取信贷配给方式分配信贷资金
- 对金融机构实施严格控制
- 人为高估本币汇率——降低进口设备成本
- 利率管制对经济发展的负作用
- 低利率促使人们更关心现期消费,忽视未来消费,导致储蓄的低水平;(民众不爱储蓄)
- 低利率使潜在的资金供给者不去正规的金融中介机构存款,而是直接从事收益可能较低的投资;
- 政府管制的金融中介可能因地方性的、非正规的、地下的信贷市场的兴起而被削弱;
- 由于资金成本较低,银行借款人会产生对贷款的超额需求。为避免信贷扩张,必然实施行政性信贷配给。
金融自由化
金融自由化是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最高级形态。
从外延上看,金融自由化可分为对内自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和对外自由化(汇率改革,资本国际流动),前者指政府对国内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放松管制,以及推进国内利率的市场化;后者即金融国际化,表示一国放松对于外资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并取消外汇管制。
- 改革的核心内容:
- 放松利率管制;
- 缩小指导性信贷计划实施范围;
- 减少金融机构审批限制,促进金融同业竞争;
- 发行直接融资工具,活跃证券市场;
- 放松对汇率和资本流动的限制。
- 正效应:
- 储蓄效应:储蓄增加,大量外资流入
- 投资效应:投资效率提高
- 就业效应:缓解失业状况收入
- 分配效应:有助于促进收入分配的平等
- 稳定效应:稳定经济及稳定货币政策
- 减少因政府干预带来的效率损失和贪污腐化
- 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改革的经验和教训
- 要有稳定的宏观经济背景。
- 与价格改革或自由定价机制相配合。如果一国的价格是保护价格或管制价格,在这种价格信号扭曲的条件下实现金融自由化,资金流动就会被错误的价格信号所误导,出现新的资源配置机构失调。
- 改变直接干预的方式,以法律和规章的干预取代人为的干预。
- 事先预测相对价格变动对不同集团利益的影响,出于公平原则和政治均衡要求的考虑,适当采用经济补偿手段,减轻社会震荡。
普惠金融
普惠金融:使用金融服务的个人和企业占到全部个人和企业的较高份额。
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对策在以下基本方面达成了共识:
- 重视技术进步的作用。
- 创新产品设计与商业模式。
- 普及金融知识和提升金融能力。
- 强化消费者保护和市场监管。
- 政府的适当干预。
第二十八章 金融脆弱性与金融危机
1929-1933年大萧条
2008年次贷危机
2009年欧债危机
金融脆弱性
狭义上的金融脆弱性:高负债经营的行业特点决定了金融业具有容易失败的特性。
广义上的金融脆弱性,泛指一切融资领域——包括金融机构融资和金融市场融资——中的风险积聚。
金融风险,是指潜在的损失可能性。金融脆弱是指风险积聚所形成的状态。
金融风险概念既用于微观领域,也用于宏观领域。金融脆弱性多用于对金融体系的讨论。
反映金融脆弱性的指标
- 短期债务与外汇储备比例失调
- 巨额经常账户逆差
- 预算赤字大
- 在资本流入的组成中,短期资本比例过高汇率定值过高
- 货币供给量迅速增加通货膨胀率在10个月内的平均水平高于历史平均水平8%以上
- M2对官方储备比率连续12个月上升后急速下降
- 高利率
美国经济学家明斯基在《稳定不稳定的经济:一种金融不稳定视角》中提出“金融不稳定性假说”,认为私人信用创造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和其他相关的贷款人的内在特性使得它们不得不经历周期性危机和破产浪潮,银行部门的困境又被传递到经济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产生经济危机。
2016年 明斯基时刻
金融危机的含义及分类
金融危机: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变化。
次贷危机:与房地产市场有关,2001年美联储低利率,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但是2006年美联储加息,房价下降,违约情况增加,金融创新导致金融危机。(系统性风险),CDS投保做空,导致大量金融机构破产倒闭。
欧债危机:欧盟各国采用扩张的财政政策,政府赤字,政府违约
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 准确判断我国当前面临的金融风险(总体看,我国金融形势是好的,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金融领域尚处在风险易发高发期)
- 介绍具体的金融风险(宝万之争 - 把保监会和银监会合并了)
- 如何防范系统性风险
金融危机的危害
- 使金融机构陷入经营困境
- 财政负担加重
- 降低货币政策效率。不稳定的银行体系打乱了货币政策工具与货币政策目标之间正常的联系规律
- 债务紧缩效应。在金融危机中许多银行的倒闭减小了金融中介活动和提供信贷的规模,使信贷紧上加紧,于是导致投资的过分缩减和总体经济水平的持续低迷
- 金融危机的诸多不利影响最终都打击经济增长
金融危机的防范与治理措施
建立危机预警系统。建立危机预警系统的主要工作是筛选并构建预警指标体系,在发生危机之前做好准备,保持警惕。
稳定金融市场。稳定金融市场的举措包括:
- 调用外汇储备调节外汇市场;
- 通过提高利率提高投机操作借用本币的成本,维持本币汇率;
- 财政介入,维持股市稳定;
- 保障储蓄与债券,避免存款人信心流失。
- 建立稳定机制,应对危机实施救助。
管理国际资本流动
- 课征短期资本流动税——托宾税
- 外汇流入流出限额
- 外汇投资证券限额
- 加强外债规模和结构管理
- 重组和改革金融部门
- 制定重组改革计划,确定执行机构。
- 处理不良资产,进行多渠道分离与处置。
- 帮助银行达成资本充足率,协助充实资本金。
- 引导外资参与国内金融修复。
- 提高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水平。
- 对有问题的金融机构进行合并与重组。
- 推进宏观及结构性改革
- 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
- 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
- 调整经济结构
第二十九章 金融监管
金融监管的界说和理论
- 金融监管
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督和金融管理的复合词。
狭义的金融监管指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授权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约束、管制,使之依法稳健运行的行为总称。
广义的金融监管除主管当局之外,还包括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与稽核、行业自律性组织的监督及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督。
- 金融监管的基本原则
- 依法监管原则
- 合理、适度竞争原则
- 自我约束和外部强制相结合的原则
- 安全稳定与经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
- 监管内容、方式、手段等要适时调整原则
- 金融监管的理论依据
- 社会利益论:监管当局要维护社会利益
- 金融风险论:要控制金融风险
- 投资者利益保护论:要保护投资者利益
- 管制供求论:需求,那些想从监管中获得利益的人所需要的;供给,提供管制是为了得到对自身政绩更广泛的认可
- 公共选择论:管制寻租
金融监管体制
- 金融监管体制及其类型
金融监管体制是指金融监管的制度安排,主要包括金融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施加影响的机制及监管的组织结构的安排。
单一监管体制:由一家金融监管机关对金融业实施高度集中监管的体制。单一体金融监管机关通常是各国的中央银行,也有另设独立监管机关的。
多头监管体制:根据从事金融业务的不同机构主体及其业务范围不同,有不同的监管机构分别实施监管的体制。(分权多头式和集权多头式)
我国(集权多头式):一行三会 -> 一委一行两会
一委:金融发展稳定委员会(用来应对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趋势)
一行:中国人民银行
两会:银保监会、证监会
银行国际监管
《巴塞尔协议》: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 = 银行资本 / 风险加权资产,主要是信用风险,包括表内和表外两部分)
- 把银行资本划分为核心资本(股本和公开准备金,至少占全部资产的50%)与附属资本(未公开的准备金、资产重估准备金、普通准备金等)
- 资本充足率至少为8%,核心资本充足率至少为4%
《巴塞尔协议Ⅱ》:除了考虑信用风险,还考虑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
三大支柱
最低资本要求:对风险加权资产的计算问题纳入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将现有方法进行适当修改或内部评级法。对于市场风险更强调了利率风险。对于操作风险规定了基本指标法、标准法和高级计量法。
监管当局的监管
市场纪律:核心是信息披露
2008年次贷危机以后,《巴塞尔协议Ⅲ》:重视系统性风险
在原有微观审慎基础上重视宏观审慎,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防范大而不倒导致的道德风险和系统性风险
逆资本缓冲(防范于未然):2.5%的储备资本和0~2.5%的逆周期资本要求
最低核心资本要求调整到4.5%
采用简单的表内外资产加总之和替代风险加权资产衡量资本充足率,防范模型风险
引入流动性监管标准,关注压力情形下的流动性管理
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
金融国际化给金融监管带来的挑战
金融监管国际协调面临的困难
金融监管国际协调的未来发展